2023年11月13日—17日,生态安全与保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举办2023年学术年会与学术周活动,实验室主任董鸣教授主持会议,实验室方向负责人、团队负责人、所有团队成员以及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首先,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慕军鹏研究员就生态安全与保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周期评估工作进行了汇报,并指出了实验室面临的困难和今后的工作计划,希望能得到实验室团队成员和校内相关部门的支持。
慕军鹏研究员做生态安全与保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周期评估工作汇报
13日上午,李超男博士做题为“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背景下的草地土壤微生物组特征”的报告,从生态格局及维持机制、功能特征和生活史策略三个层面详细介绍了青藏高原暖湿化背景下的微生物组特征。
13日上午,王超博士做题为“四倍体小麦籽粒重金属积累相关QTL及基因功能分析”的报告,详细介绍了研究于四倍体小麦中挖掘的大量涉及籽粒重金属积累的QTL或基因,为保障小麦食品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13日上午,杨元罡博士做题为“白唇鹿肠道真核生物多样性初探”的报告,详细介绍了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物种白唇鹿的肠道真核生物组成及多样性,并对白唇鹿与当地居民之间可能存在的疫病传播风险进行了讨论。
14日上午,李艳研究员做题为“古树的秘密”的报告,分别从古树的分级、常见古树树种、古树留存的原因、古树的保护等方面对古树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古树研究价值及保护意义进行了分析。
15日上午,泽木博士做题为“水稻6-磷酸果糖激酶对稻瘟病抗性的调控作用”的报告,分别从水稻的重要性以及稻瘟病的危害,6-磷酸果糖激酶调控水稻稻瘟病抗性的作用机理,以及6-磷酸果糖激酶在正常条件和稻瘟菌入侵时的作用模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15日上午,杨佳萍博士做题为“生物炭施加对计划燃烧森林土壤碳氮库的短期影响”的报告,强调了生物炭和豆科植物在计划燃烧森林土壤生态系统中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5日上午,井艳丽副研究员以“小小的身躯,大大的作用——简述微生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为题做报告,结合我国森林土壤固碳潜力,详细介绍了土壤碳循环过程及微生物对其的作用,并详细介绍近年来开展的相关工作。
15日下午,董晴博士做题为“不同改造模式对柏木人工林生态水文过程的响应”的报告,深入探讨了不同改造模式柏木人工林如何影响土壤水文物理特征、水分动态变化、水分有效性和降水分布格局等热点问题。
15日下午,罗玮博士做题为“野生动物监测新方法——空气eDNA”的报告,分别从环境DNA技术的发展历程、环境DNA技术的实用性、空气DNA技术的猜想、验证性实验研究及野外实践等方面重点介绍了该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15日下午,熊武建博士做题为“夹竹桃科催吐白前的传粉和化学生态学”的报告,深入分析了白前属植物催吐白前的传粉生物学和化学生态学研究结果,探讨了花气味中芳香族化合物对传粉昆虫的吸引机制。
17日下午,戚拓博士做题为“超长链脂肪酸调控真菌致病的分子机理和作为病害靶标的用途”的报告,详细介绍了稻瘟病菌通过影响超长链脂肪酸合成,从而调控致病的分子新机制,并进而筛选获得了一类广谱绿色农药。
本次“岷山生态论坛”暨2023年学术年会系列讲座让学生们从微观到宏观、从地上到低下、从植物到动物全方位地了解了当前生态安全及保护方面聚焦的研究内容及热点,不仅拓展了相关专业学生对本学科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们的科研热情。
会议合影
(来源:生态安全与保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审核:慕军鹏)
版权所有:生态安全与保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绵阳师范学院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高新区绵兴西路166号 | 邮箱:mszxst@163.com
电话:0816-2579941 | 传真:0816-2579941